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雞蛋牛奶燕窩是素食嗎

雞蛋是素食嗎?
  答:一般來講,所有的蛋類都不是素食,因為蛋仍然有孕育生命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保護野生珍禽的同時也要保護它們的蛋。


  牛奶是素食嗎?
  答:牛奶屬於素食,因為其生產過程可以不傷害牛。傳統自然的牧場放養對奶牛和小牛犢都沒有傷害。但是目前有很多工業化的牛奶生產過程對牛有虐待性傷害,例如強制分離母牛和小牛犢,過度擠奶,甚至屠殺小牛犢等。所以有許多素食者也戒食乳製品。


  由於牛奶是母乳的代用品,對於那些母親無法哺乳或母乳量不足的嬰兒至關重要,所以仍然需要生產牛奶,但要提倡文明道德的生產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據科學家們研究,世界上大約70%的成人是乳糖耐量低下的,即乳糖消化不良,可導致腹瀉。亞洲人能夠耐乳糖的則更為罕見。實質上,成人耐乳糖是反常現象,是大約一萬年前人類基因突變的結果,那時正是人類乳製品行業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乳製品對於成人來講並非是必需的。


  牛油和黃油是同一種東西嗎?
  答:中文黃油一詞無歧義,其英文是 butter ,是從牛奶中提取的脂肪,屬於乳製品的範疇。但是,中文牛油一詞概念較混亂,一開始被當作黃油,現在多被認為是牛的脂肪,其英文為 beef fat 或 beef tallow,即為從牛的肥肉中提取的脂肪,屬於肉製品。


  蜂蜜是素食嗎?
  答:蜂蜜是素食,因為其自然的生產過程可以不傷害蜜蜂,但有時在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有例外,特別是人工繁殖的情況下。另外,除蜂蜜以外的某些其它蜂產品有可能傷害到蜜蜂。所以有些素食者也不吃蜂蜜。


  乳清蛋白是什麼東西?
  答:乳清蛋白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
  
  白油是什麼東西?
  答:白油是豬油的別名,在某些菜肴和食品中經常使用。如豆包和黑芝麻餡的湯元等。有時也常用於製造肥皂和香皂等洗滌用品。


  蘑菇和菌類是素食嗎?
  答:蘑菇和菌類都是真菌,是比植物還低等的生物,所以是素食。


  酵母和乳酸菌是素食嗎?
  答:酵母和乳酸菌都是比植物還低等的生物的微生物,所以是素食。類似用於發酵的桿菌和鏈球菌等都是微生物。
  
  海蜇和海參是素食嗎?
  答:海蜇是軟體動物,海參是棘皮動物,都屬於動物。


  有很多中藥是來源於動物嗎?
  答:有很多中藥材來源於動物,例如:冬蟲夏草,虎骨,熊膽,雞內金,牛黃,麝香,鹿茸等等。素食者若要使用中藥則需認真辨別或詢問醫生。


  冬蟲夏草屬於素食嗎?
  答:冬蟲夏草是一種中藥材,又名冬蟲草或蟲草。所謂“草”實際上是一種寄生於蝙蝠蛾幼蟲頭部的子囊菌。一般蟲和草均入藥。


  嚴格來講,冬蟲夏草不屬於素食,因為實際上是那種真菌替我們殺死了幼蟲。特別是人工培育的冬蟲夏草,更是人類有目的的利用真菌殘殺幼蟲的結果。如果說採集天然的冬蟲夏草並不會使更多的幼蟲死亡,那麼人工培育的就不一樣了。毫無疑問,你買得越多,人們就會“培育”得更多。所以對於冬蟲夏草來說,人工培育的比自然獲得的更具有傷害生命的傾向。


  人工牛黃是素的嗎?
  答:天然牛黃是牛的膽結石,而人工牛黃仍然來源於動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牛、羊和豬的膽汁提取物。此外,還有制牛黃和人工培育牛黃也都來源於動物。
  這個問題有一定代表性,由於天然資源的缺乏,很多動物藥材都用人工資源來代替,其藥名也冠以“人工”二字,有些人則因此誤認為是素的,實際上不是。類似的情況還有“人工虎骨”,它是由多種動物骨骼的提取物配製而成的。


  燕窩是不是素食?
  答:燕窩是成年燕子用唾液為幼子做的窩,被人采來食用。母燕下蛋前吐出燕窩,很快就被人采去,母燕再吐,再被采去,再吐再采,直到最後,母燕精疲力盡,燕窩中已帶血絲,被認為是燕窩中的上品。
  一般看來,採集燕窩似乎並不會傷害燕子的生命(採集人有時不小心偶爾也會傷及乳燕),但實際上對燕子仍然有嚴重的傷害,燕窩對於母燕如同繈褓或乳汁,牽繫乳燕的生命安危,燕窩被采三次,母燕吐燕窩也三次,其中的血絲是母燕用心血養育兒女艱辛的證明,母親為兒女總是盡心盡力,犧牲自己,將自己掏空,故有心之人若知母性的艱辛則不要食用燕窩。


卵磷脂是素的嗎?
  答:卵磷脂原本是從雞蛋中提取的,但是現在有很多卵磷脂是從大豆中提取的,所以如果食品標籤中注明的成分是大豆卵磷脂則應該是素的。
  鹿角與指甲類似嗎?
  答:鹿角與人的指甲不同,鹿角裡面有血管,有些人為了獲取鹿茸(雄鹿的幼角)可能會殺死鹿。


  化妝品中經常使用哪些動物產品?
  答:動物脂肪被經常用於製造化妝品,例如:
  水貂油經常用於營養化妝品和皮膚病製劑,如營養霜、潤膚脂、唇膏和髮油等;
  鯊魚肝油和鯡魚油(Menhaden oil)經常用於護膚和護髮類化妝品;


  Orange roughy 魚油提取自一種深海魚(Hoplostethus atlantcus)的脂肪,經常用於護膚類化妝品、浴油等;
  海龜油經常用於皮膚潤滑劑和抗皺霜等;
  蛇油經常用於護膚製品和藥用油膏等;
  馬脂經常用於營養性油脂;
  鯨蠟(Spermaceti)用於製冷霜、乳液、唇膏和固融體油膏狀製品;
  羊毛脂用於很多化妝品中;
  化妝品中經常使用的動物來源的香料有麝香油、靈貓香油、海狸香油、龍涎香油(來自于抹向鯨)等;


  明膠是一種什麼物質?
  答:明膠主要來源於動物的骨骼和皮。明膠按用途可分為照相明膠,食用明膠和工業明膠,主要用於食品、醫藥、化工、紡織、印染、造紙、火柴、傢俱、印刷及感光材料等行業中。食品中可用於奶糖、點心、罐頭、冰激淋、汽水、沙拉和布丁等;感光材料中用於製造照相電影膠片、X光片、印象紙、放大紙等。還用於絲綢、棉布等的上漿上光,砂布、砂輪、樂器、鉛筆,書籍等作為粘合劑使用。此外,明膠在藥品中用途很廣:可作為片劑、顆粒劑的粘合包醫材料、膠囊及微膠囊材料;配製甘油明膠;用作外科輔料;製造明膠海綿,也是明膠代用血漿的原料,以及製備軟膏、栓劑和滴丸劑的基質,作為乳劑中的乳化劑,增稠劑,以及混懸液中的助懸劑。


  明膠也有代用品,如褐藻膠,用於製造藥品膠丸;殼聚糖(殼多糖),由甲殼類動物的殼中提取而得,用於製造膠囊;聚麥芽三糖,也用於製造膠囊。


http://luxury.china.com/zh_cn/sushi/zhuyi/11045267/20060404/13219088.html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佛陀的一生

緣起: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善哉!


一直以來就想找一套那樣的關於慈悲偉大的佛陀的畫卷。如今因緣所至,終於找到了。秉承著對慈悲偉大的導師的感恩,特發出來,並親筆用文字注釋每副畫卷的故事,以期讓佛陀昔日住世時的音容笑貌在所有的眾生面前重現。更希望佛陀的教法能一直永遠的毫不受損的保留下去,讓所有的眾生都能走向彼岸。


如若今日這一行為能得到些許功德,弟子祈願此功德能讓正法之輪永遠的旋轉于世間,繼續著本師的悲願,永遠的利益著堪忍眾生!
 
偉大佛陀的一生





一生補處的菩薩:經過漫長的輪回修行,慈悲的護明菩薩終於成為了一生補處的菩薩,即將秉承著昔日曾立下的五百大願在這最難以成等正覺得娑婆世界成就正等覺。





夢象受孕: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白象而受孕。




七步蓮花:佛陀在藍毗尼花園從母親的右脅降生,行走起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蓮花。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命名大典:佛陀以轉輪聖王的身份降生人間,佛陀的父親淨飯王非常的疼愛自己的兒子。佛陀被命名為:喬達摩.悉達多。





仙人占相:佛陀的父親請來了著名的大仙人來為佛陀占相,仙人看後告訴淨飯王:您的兒子將來會成為偉大的覺者!可惜我老了,無法聽聞他的妙法了。



得入四禪:太子見老鷹捕食蛇,心生悲憫,觀察到眾生的苦惱,而入禪定,得入四禪。




文武過人:太子16歲,精通所有學問與武功,可謂文武雙全。





成親娶妻:父王見太子終日悶悶不樂,便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於是太子迎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





深受愛戴:太子與妻子深受百姓的愛戴。




見醜生厭:太子夜見宮女們的睡覺時的醜態,對輪回生起了極大的厭惡。





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見生老病死之苦,于眾生生大悲憫,于輪回更生厭離。





夜別妻兒: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間,離開了妻子兒子。




遠離王城:太子終於下定決心,放棄世俗的富貴繁榮,而去追求能讓自己與一切眾生解脫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煩惱痛苦輪回的方法。




削髮更衣:悉達多削去了如煩惱一樣的髮絲,換上了梵天送來的衣,開始修行。










難忍苦行:悉達多向所有世間的“成就者”們求學,嘗試了世間所有的修行方式,達到了世間能達到的所有頂端境界,但他發現並沒有達到他出家的目的,於是放棄了苦行。見天神于空中彈琴,了悟了中道。



牧女獻供:一位牧女向悉達多供養了奶粥,悉達多因此得以恢復體力而重新開始修行。



發願成佛:佛陀發願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發願曰:如若能成佛,則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樹下參悟:佛陀于菩提樹下參悟,發誓不成正覺不離此座。當雨水下落天氣寒冷時,龍王現身為佛陀遮風擋雨。








魔女獻媚:佛陀的參悟驚動了魔王波旬,於是魔王派遣他的三個女兒前來魅惑佛陀,試圖讓佛陀放棄參悟,然而佛陀不為所動。




 
水淹魔軍:魔王見佛陀不為魔女所動,大為惱怒,派遣魔軍前來妄圖殺害佛陀。此時堅牢地神現身護持佛陀,水淹魔軍。








魔軍敗退:魔王波旬的種種手段都沒能得逞,終於敗退。








成等正覺:佛陀終於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諦,歎曰: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從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慈悲與智慧








梵天獻花: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覺,特前來向佛陀獻花,以此緣起懇請佛陀為眾生宣說妙法,讓一切眾生成就佛陀一般偉大的生命品質。佛陀慈悲應允。







初轉法輪:佛陀于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開始了教化眾生的事業。









遊行教化:佛陀帶領著弟子們秉承著中道,履行著簡樸的行為態度,四處遊行,應機的教化著所有有緣的眾生。



回宮省親:佛陀的父親病重臥床,佛陀帶領弟子回宮省親。








見昔日妻:佛陀與昔日的妻子耶輸陀羅相見了,並對她作了重要的開示。



 
 
兒子出家:佛陀的兒子羅睺羅拜舍利弗為師,而出家。








 
父王逝世:佛陀見到了病重的父王,並為他開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逝世後,佛陀盡職孝道,親自抬父王的棺槨,為世人以身作則。







 
升天說法:佛陀應天神的邀請,不動而上升天宮為了報答母親之恩德而升天說法。







 
重返人間:佛陀在天宮說法後,沿著天梯下返人間,眾天神恭敬圍繞。







 
有一王子貪戀自己美麗的妻子而不願隨佛出家,於是佛帶他來到天上。王子見天女容貌美麗至極,反觀人間女子更像狒狒一般,於是以此因緣而出家。後來佛陀為了説明他斷除淫欲,

而帶他去看了地獄中因過分貪著美色而感應到的烈焰痛苦,於是這名王子真正的解脫了。




最後供養:佛陀接受了最後一次的供養,以表現出疾病這樣的方式提醒弟子們時刻不要忘記無常,並表示即將進入大涅槃的境界







 
 
入大涅槃:佛陀對弟子們做了最後的開示後,安詳的右臥,進入涅槃。所有的人都應佛陀入滅而悲泣難止,大地震動,人神共悲,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唯一依靠將離他們而去。佛陀並沒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樣選擇長久的住世,而是這麼早就示現涅槃,因為他擔心弟子們會因為他的長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見佛陀的良苦用心!然而佛陀的化身雖然離開了眾生,法身卻是一直存在的,他存在於佛陀創立的僧團之中,存在於法本文字之中,存在於整個虛空界,只要有一個眾生哪怕是微小的螻蟻需要他的説明,只要因緣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時一樣無二無別。






結語:



整理完這些圖像和文字之後,我的心中再一次充滿了感動。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短短的文字依然不能把佛陀偉大的智慧與慈悲,圓滿的生命品質完全表現。






縱觀佛陀實現的這一生我發現,佛陀雖然總是示現著許多令今天的人難以置信的“神跡”,可是佛陀卻總是讓我感受到和“上帝”以及其他宗教主宰所不同的特殊的親切感。因為佛陀從不宣說自己“創造了萬物”,也從來沒威脅誰說他可以“主宰萬物”,更不會告訴你他是你爸爸。而佛陀所傳出的教法也如同他的生命品質一般,一直不曾落後。在當今這個“科學時代”,佛陀的教法也並未像其他宗教一樣與科學格格不入,反而正一直被科學所佐證(例子在此就不舉了,自己可以去找)。佛陀只是為我們指出了他所親自實踐的宇宙的真理與規律,並且以一個真正的覺悟者的體證和一個老師的身份來為所有的包括人.神.畜生乃至地獄在內的三界六道的所有眾生指出了一條走向真正幸福的境界的道路,而這一點,對於所有的人類乃至所有眾生而言,是最實際的,它超越了包括科學在內的所有世間法!如果你否定,那請問,還有什麼比認識自己認識宇宙,遠離煩惱與輪回並走向幸福更重要的?


因此,我願意以一個佛陀涅槃2500多年以後的一個最差勁最慚愧的弟子的身份驕傲的由衷的讚美:我有一個老師,他被稱為釋迦牟尼佛,這位佛陀和十方三世的佛陀一樣,他高貴的生命品質超越了神,他的教法超越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學術宗教,他給所有眾生帶來的影響超越了一切!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每日法語

01.修道就是要“倒過來”——什麼意思呢?即是“好事給他人,壞事予自己”。捨棄小我,完成大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白話全文

般若(音波野
般若是印度語,即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經所講的智慧並不是說文化知識,科學理論之類的智慧,仍是指心說法,經中所說的,都是使人認識心,理解心,練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說字字不離心,離心,都沒有經書,佛離心沒有法可說,佛的千經萬卷,通稱為心法。學佛的目的是明心,因為人有心才能學佛,沒有心用甚麼學佛?所以心為萬法源,心經就是為心源而說,所以叫心經,心經的智慧,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來源於心,心為智慧體,心為智慧根,簡稱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燈。六祖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萬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覺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沒用了,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無一物。




波羅蜜
漢語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苦多樂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為的災難,有些是自然的災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澇饑謹,生老病死離別苦,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脫離苦海,登上佛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為到彼岸,一個學佛者,思想境界達到如如不動,不被一切所迷,不被萬境所轉,心若真空,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氣發愁,悲傷恐懼等等,是此岸,坦然無事,心平氣和,常樂常淨,是非無動於心,是彼岸。實際上,幸福和痛苦,好與壞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說萬法,不過是為人明心而說,法是船,覺是岸,心達明,覺至圓,也無此岸,也無彼岸。





漢語叫做“定”。定,心穩如泰山,如如不動為定,非指身體的姿勢或身體動與不動而言,萬境攻心心不動為定,心不被是非,混亂,煩惱,憂愁,悲傷,恐懼,生死所轉為定。定乃心之用,無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達真空,無定無靜,定靜無非明心之法語,人的一生幸福,貧困,本屬虛幻,百年之後不過是一把骨灰,完結了人的一生,留下來的,只是幻影虛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實不虛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為一個人來講,社會,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復雜,萬事紛紜,事過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為定。





這裡所說的心,不是心臟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見聞知覺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為人有一顆妙明之心,才能應物,產生意識,才能理解萬物,改造萬物,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知識、科學成果、綱常倫理、宗教等等,哪一樣不是人心的產物?心是大自然賦予人的一台靈機,是世界上的萬機之母,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如果沒有人的心,也就沒有了人類社會一切。心既然有這麼大的本領,我們就應該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從何處來?它是怎麼樣的?水有源,樹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靈氣,故謂之心靈。釋迦牟尼佛說,人的心性大而無所不包,細而無所不舉,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來性海之中,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自身肉體亦含在心內,如電燈本體亦含在電燈光內一樣,人的心能裝下整個世界而不滿。心之光體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來性海,萬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維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動,萬里之外,心之光當下即至。心光之速為神速,超過物質之光速。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來說,也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無在無不在,心為萬靈機,用到那兒,那兒就靈,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六種功能,用那個,那個靈,同時用,同時靈,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為六種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條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內通過窗看見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內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靈之窗」。人變老,心不變老。少年時代看山看水甚麼樣,老年時再看山看水還是那樣,見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說「人老心不老」。聽的功能也是一樣,是用心來聽,不是用耳來聽,耳和眼一樣也是條件,是人體器官之一。沒有心甚麼都聽不見。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時,對其它事物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中精神看書時,對電視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沒聽見,是沒動心,心永遠在聽,從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聽,所以一叫就會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維的功能,記憶的功能,錄音錄像的功,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體各部份的感覺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個器官的關係,就像電源和電器設備的關係,有電,設備就能運轉,沒有電,設備就只是擺設,毫無用處。佛留下的千經萬卷都說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萬語,苦口婆心,都是怕後人誤入歧途,那一部經書有叫後人對著佛的偶像燒香禱告?頂禮膜拜?更沒有說念彿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剛經」中,佛用極具明確的語言告訴後人千萬不要那樣做:「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二字,非指釋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知心者為自知之明,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得用理來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請問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誰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離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沒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須用念去降伏?人們對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燒香磕頭能解決甚麼問題?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個「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頭的這個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徹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為基,慈悲是指心說,慈悲之心,沒有定在出家,燒香,念經,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時何地不能做?何人何處不能為?豈能局限在出家當和尚和燒香拜佛者的清規戒律等塵法上嗎?所以學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經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認識自心,明白自心,心經不是給後人留下的語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顆真心,學佛者如果不認心,不煉心,不明心,佛之真傳絕矣!把語言文字當成真的,把領會語言文字當成目的,等於沒學,真空實相,不是用語言文字能夠表達出來的,全憑自參自悟,親自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說開口即是妄,落筆就是假,經書上寫不出真的來,經書只是留給後人一張到達目的地的路線圈,光看圖不走路,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這張圖也就沒有用了,為了過河到達彼岸,就要坐船,經書就是船,到了彼岸,船還有甚麼用呢?所以說「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這就是「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的道理。我們學佛的也應如是看。





經者路也。心經,心路也。心經離心無經矣。心經乃明心之聖旨,見性之坦途。心是萬聖之綱,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認心,煉心,明心,乃心經所指之路,是達無上正等正覺必經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覺,明路之師也,自我之心,人類試金寶石也,路之邪正遠近,覺悟者自知也。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自心如如不動,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復自性之光明,證真空之境界,出塵海,超氣海,入如來圓覺海






觀自在菩薩
觀:心之覺,以自心照自心為觀,以自明化自愚為觀,以自心悟真空為觀。




自在:並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遙自在。是自心理體如如不動,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無所住,自性本空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來清淨,也沒有來,也沒有去,即是自在。




菩薩:菩薩是梵語,譯成漢語,「菩」意為覺,「薩」意為性,人能覺悟本性,這個「人」即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開始,悟心明覺,達明心見性的內聖功夫,即是自心自參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見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見性的基礎。是心行覺觀,佛才把此經定名為心經。實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見性之真功,心為佛果,觀自在菩薩為佛因。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淨本然,心明覺圓之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與自然母體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體,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無知之暗,即是照。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的總稱,即是蒙在珠寶上的塵垢,理明透徹一塵不染,復本性之圓明,心空無物,一物不迷,萬有皆空,即是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體本無苦厄,苦是隨緣而生,因緣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兒女之重愛,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壓力,或肉體上的折磨,苦不堪言,無法擺脫。只有明白道理﹐認識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擺脫。苦與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無所謂苦。自心狹小﹐一句話都承受不了。同樣的事﹐因人的覺悟不同﹐或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結綸。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為甚麼呢﹖原來她每天都坐在廟 門前哭。無論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問她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 回答﹕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賣雨傘的﹐一個是賣鞋的。雨天的時候賣鞋 的兒子沒有生意﹐我替他擔心所以便哭。當晴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沒有生 意﹐我又替他擔心所以便哭。人們聽了就對她說﹕唏﹗雨天的時候賣傘的兒子有生意﹐妳應該開心笑啦。 晴天的時候賣鞋的兒子有生意﹐妳更加應該笑啦。自從哭婆聽了那人的一番說話後﹐從此就沒有人叫她做哭婆了﹐無論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開開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盲公﹐在地上拾到一隻金戒指﹐他又非常不開心﹐人家都很奇 怪﹐於是就問個究竟﹐你想想他怎樣回答﹖他說﹕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開眼人一天不知拾幾多。其實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會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靜如水﹐不起一念﹐苦從何處來﹖自性圓明﹐無善無惡﹐無苦無樂﹐一切苦厄自脫。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舍利子﹐可以比喻為自性。




色﹐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物質。宇宙真空為萬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體﹐都是生於真空﹐滅於真空﹐生生不息﹐永無了期。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萬物﹐統稱為色。色是真空演變生化出來的。是與空不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顯的時候﹐人看得見﹐摸得著﹐謂之有﹐隱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謂之無。但實際上並不是無﹐而是隱於空﹐是另一種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雨﹐雪﹐霜﹐霧﹐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氣也是水﹐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氣再擴散﹐與空合為一體﹐眼睛看不見了﹐只看見空﹐但並不等於空中無水。即是說﹐空即是隱於空﹐色即是現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萬物生生滅滅永無了期。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生是滅的開始﹐滅是生的開始﹐生生滅滅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體。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是客觀外界之物﹐通過見聞覺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產生的領受(受)﹐想象(想)﹐思維(行)﹐辨別判斷(識)的心理活動﹐這些都因心應才有。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無。心不在焉﹐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動﹐無受想行識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舍利子﹐也可比喻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質。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術的法﹐這個法字﹐在這裏泛指萬事萬物的意思﹐也可以說就是五蘊。前面已經說過﹐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遠互相轉化﹐當然﹐有的轉化過程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星球的生滅﹐恐怕得以若干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人生不過百年﹐誰也不可能看見這個轉化的全部過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不但宇宙真空無生無滅﹐萬物也無生無滅﹐只是由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所以說萬物同體﹐誰也沒有離開這個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無所謂垢與淨的區別了。物轉化為真空時﹐真空並沒有增加﹐真空化為物時﹐真空也沒有減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樣﹐母生九子﹐母體並沒有少了甚麼。一個子女沒生﹐母體也沒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樣的。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這裏說的空﹐是說人的妙明之心本來空無一物﹐至清至淨﹐如如不動﹐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能應萬事萬物﹐才稱其為妙覺﹐色受想行識﹐心動則生﹐心空自滅﹐所以稱其為幻﹐所以說真心之中﹐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豈能沒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動﹐心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隨之不起作用﹐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觸身無知覺﹐意不生念﹐雖有若無。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機構﹐是心應萬物不同的器官。心通過六根覺察﹐判斷萬事萬物﹐那一根失靈﹐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時用﹐同時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無事可做了﹐就失業了﹐就等於沒有了。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對應六根而言﹐又叫六塵。六根不起作用﹐六塵從何而起﹖故真心之中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此句是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的簡化說法。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六根眼為首﹐六根意為總﹐六根心為源﹐心動眼界生﹐心動意念立﹐心不動無界可立﹐眼見心不煩﹐聲亂心不惱﹐心平氣則和﹐自性無煩惱。自心本清靜﹐一了百自了﹐明心見了性﹐萬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覺悟高﹐不離諸是非﹐不逃諸煩惱﹐本來沒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明﹐是執迷不悟的人﹐無無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個知萬理﹐通萬化﹐自心圓明的大覺者。亦無無明盡﹐是一塵不染﹐萬法皆空﹐明心見性的大覺者。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自心之光輝﹐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已達無生無滅﹐無老無死之涅槃境界。




無苦集滅道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蘊盛苦。集﹐就是眾苦在心﹐心中全是苦﹐滅﹐是跳出煩惱﹐諸苦全無﹐道﹐是所以能離苦得樂的原因。滅道﹐就是已達明心﹐無苦無樂的境界。苦樂乃是境﹐並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動﹐無苦亦無樂﹐到此地步﹐已無苦可舍﹐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故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自心本來清靜﹐本體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無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無智。人愚昧無知之時﹐妙明之心並沒有丟﹐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時﹐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來本有之珍寶,本非外得。俗語說﹕「騎著馬找馬」﹐也是這個道理。馬本沒丟﹐只是心沒想到。心明白過來了﹐馬也不是找回來的﹐本來就是自己騎著。即是無得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菩提薩埵(音多)﹐簡稱菩薩。煉心達大定﹐自性圓明之人叫做菩薩。依心經所指之路﹐由定慧而達彼岸﹐復自性之真空﹐沒有一絲慾念﹐萬法皆空﹐為心無罣礙﹐得大自在﹐為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人的生死本末﹐來龍去脈﹐以及宇宙自然千變萬化之理﹐即已明了﹐就應一無所戀﹐一無所貪﹐人間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別離﹐俱屬幻生幻滅﹐此時此地天倫樂﹐散時離時兩無關﹐假的真做圓倫理﹐何真何假如是觀。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無罣礙。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動﹐就是已達到圓覺﹐已脫眾苦﹐自然也沒有恐佈。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涅槃﹐就是自心已達圓覺﹐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無生無滅。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三世諸佛皆由此理而證。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達明心圓覺﹐登無上界﹐與真空母體合而為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即是佛。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
智慧能解自心迷誤﹑暗昧﹑無明﹑未知數﹐能通萬化之源﹐無一化不知﹐無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還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轉﹐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體﹐自心就是一個大神。




咒﹐就是語真言實﹐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經當做咒語來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經意﹐若不實際練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幾千遍幾萬遍也沒用﹐能悟到自心﹐認識自心﹐體會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勝於念千經萬卷﹐因為千經萬卷唯心旨﹐就是說﹐千經萬卷﹐都是已經明心的人﹐給尚未明心的人下的聖旨﹐必須遵旨而行。所以說千經萬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經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為大神咒。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燈﹐照自心之暗空﹐達明心見性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自然真空同體﹐一性圓明﹐十方平等﹐是為大明﹐能達此地步皆是心經之功。是使心達大明之真寶﹐是使心達大明的明言靈語﹐此理真實不假﹐是為大明咒。






是無上咒
無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極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為無上智﹐心出於無上之源﹐是為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自性真空妙明理體為萬佛根﹐萬佛源﹐無心一切皆無﹐也無佛﹐也無經。一切果皆從心成﹐心是一切的種子﹐若沒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沒有了。心能明萬理﹐心是一台靈機﹐心是萬機之母﹐甚麼能與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於一切﹐妙明心即是無等等。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經講清楚了﹐沒有甚麼再說的了﹐佛還怕後人不信﹐因此﹐這句話就像是佛在發誓一樣地對後人說﹕「我不會欺騙你們﹐這個道理一點也不假﹐祇要照這個道理去做﹐就一定能離苦得樂」﹐佛的慈悲之心盡矣﹐學佛者千萬不要埋沒聖賢一片心。無量大過難得悔﹐無為大法難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證﹐明心見性﹐也非難事。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此句從來沒有人解過﹐祇接上句真實不虛四字﹐即了結了這一大因緣




心經總共有260個字﹐心經的實旨是心﹐是佛說與見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的理論﹐心經是以心為剛﹐講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練功﹐自參自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用語言文字﹐是沒辨法說清楚的這些就叫做語言道斷﹐又叫真經無字﹐在這個意義上說﹐凡是有字的經﹐可以說的法﹐都是假的﹐寫的經﹐說的法﹐就像一個指路牌﹐對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對一個不走路的人是無用的﹐對已經走過這段路的人﹐都是沒有用的﹐練心者讀心經亦要同樣看法。




佛教所說的是慈悲﹐儒教所說的是忠恕﹐道教所說的是感應﹐這六個中文字﹐下面都有個心字在的﹐其實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練心﹐亦是心經所有的意思﹐祇不過是其它不同的學說﹐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語言﹐去教同一個道理。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持地藏名號,念地藏經,心想事成!

末學從2006年末才開始念地藏菩薩名號的,但很慚愧,我並不精進,總是斷斷續續的。中間也斷斷續續拜“地藏懺”。開始,的確是希望使生活得到改觀,後來,生活雖然沒有改觀,但我的心情卻開始越來越好了。


隨著知識的豐富,我漸漸知道我過去做了很多的錯事,於是後來,我也不想那麼多了,只是想通過念佛、戒邪淫、佈施、改變自己的心性,和偶爾讀《地藏經》,來儘量來懺悔我的罪業,但慚愧的是,並不很精進。


隨著念佛的時間慢慢增長,我心情越來越好,相貌也有了變化,這點我母親都看出來了。


忽然,命運好像開始眷顧我:


先是搬了新家;而後,開始有好一些的工作找我了。


開始,一家公司給我月薪6000,因為太遠,我不願意去。


沒過幾天,新的一家又主動找到我,月薪也是6000,上的保險比前一家還要好。


我通過占察法占察新工作,幾次都得到相同的答案,得113輪相--所要去的地方,可以自然獲得利益。


通過了三輪考試,我被錄取了。以財務這個專業,以我的水準,找到這樣一個工作,自己都覺得有點心虛。要知道,我們對面那個中型公司的財務總監,才6000一個月。


在順利地離職後,我很希望能出去玩玩。同事們也說,你要是能多休息幾天,出去玩玩就好了。可是,約定好過3天就要去報到。


正這麼想著,新單位來通知,告訴我,10天后再去就可以。


當時,我都暈了,怎麼這麼巧啊!


更巧的還在後面!——因為出去玩沒伴,在網上找了半天,也沒合適的,結果,偶然一個和離職的同事打電話,她也正好要出去玩,我們一拍即合。


單位幾個關係好的同事,都很吃驚,說我太旺了,想要什麼有什麼。他們看著我這樣,好幾個也開始念地藏王菩薩名號了。


我已經從新加坡回來了,明天,我就要去新單位報到了。薪水,有點出乎我的水準了,心裡真有點忐忑。


在論壇上,曾經看到很多通過修行改變生活的師兄,他們的文章給我很大鼓勵,今天,我也把我的經歷告訴大家。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